正文 春秋女霸 卷一 — 第4章 猛女與淑女

小巧玲珑只好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询问,童女自称为冰氏,昨晚和父亲进城,父女俩露宿街头,清晨就来此等候,她本人也算是手巧玲珑,会劈柴、做饭、懂得喂蚕、织布、精通织草鞋。听了对方的回答,小巧玲珑自惭不如,自己在二十岁以前从不清洗碗筷,读大学时,还常把衣服拿去乾洗,看来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」这句话是没错的。冲着冰氏的吃苦耐劳,小巧玲珑收下第一位应聘者,冰氏急急忙连叩三响头,简直将小巧玲珑当成了再生父母。

几百号人,一一询问是不可能的,小巧玲珑想出一法子,让应聘者分散开成几列,各自展示自己以为最擅长的绝活,作为她能否录取的标准。

众人纷纷亮出绝活,可大多都是一般的农活。

走在童女伫列中,小巧玲珑不由得心寒:「难道就没有特别一点的童女。」忽地,一声惊吼,让她精神一振。

离小巧玲珑几步远的地方,有一位「巨人」,「巨人」的块头比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柔道七十八公斤级金牌得主杨秀丽还要魁梧,她手中拿一把利斧,跟前是一根木头,木头高约三尺,宽约两尺,随着她「哈」的一声,利斧将木头一分为二。

小巧玲珑问道:「你年几何?一直干劈柴的活?」她答道:「二十有五,劈柴,我一直在地里拉犁。」小巧玲珑吓了一跳:「拉犁?你与牛相比孰强?」她道:「自然是我。」站在「巨人」一旁的中年男子,赶紧牵来一头牛犊。

「巨人」二话没说,双手搂住牛脖子,猛一用力,牛犊马上四脚朝天。小巧玲珑惊叹:「真是力大无穷。」句耳道:「此人虽力大无穷,恐怕饭量也是惊人的。」小巧玲珑道:「你一餐吃多少米饭?」「巨人」道:「食饭一箪(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)。」句耳道:「一箪,一天吃掉四人的饭量——玖凤凰,我以为,选其他的童女更合适。炼仙丹又不是犁地。」

听了句耳的话,「巨人」慌忙跪下,抱住小巧玲珑的大腿:「玖凤凰,求求你收下我。」止段倏地拨出剑:「贱民,岂敢放肆?」看见利剑,「巨人」如触着电,霍地松开手,退後一步,哆嗦趴地上,双眼直望小巧玲珑,眼神中充满渴望。

小巧玲珑道:「你为何一心想作我的奴仆?」她偷偷看一眼一旁的男子小声道:「主人……主人打我、骂我……」她边说边流泪,还卷起衣袖,拿作上的伤作为证据。小巧玲珑起身问句耳:「这是为何?」句耳道:「妇人是中年汉子买来的奴仆,是打是骂,全由他处置,旁人无权过问,若收留此人,还得花钱替她赎身。」

「巨人」滔滔不绝的眼泪、鼻涕打动了小巧玲珑,她花了十文钱,等於一头牛的价钱,让「巨人」脱离苦海。

小巧玲珑接着又选出七名童女。

「司徒,唤另外的五百人进来。」

第一批没被选上的童女,垂头丧气地散开。小巧玲珑又在第二批候选人中挑选七名看起来能加以改造的童女。众人知道只剩下最後一个名额,争先恐後地围到小巧玲珑面前,都想抓住最後一线希望。

水泄不通的人群外,有一老一少的俩人匆匆赶来,老的是年过六旬的老翁,女的是年龄约十三岁的小女孩。她有一双水汪汪的眼睛,双目射出成年人所特有的成熟,口中有两颗大门牙,衣服陈旧,却洗得乾乾净净,脚上是一对新织的草鞋,她使劲往里钻,可惜她虚弱的身体撼不动如铜墙铁壁的人墙。

老翁捋捋白胡子,对孙女小声嘀咕几句,孙女的脸上尽是疑惑。

老翁走到一边,大声叫道:「每月两文钱,急需童女十人,每月两文钱,急需童女十人。」老翁的声音把围住小巧玲珑的人群引开大部分。他那大门牙的孙女趁机跑到小巧玲珑跟前,双脚跪地:「贱民园园,愿誓死追随玖凤凰。」见得太多千篇一律的表情,眼前的大门牙给了小巧玲珑新的感觉。

「你为何不去找对面的老翁?帮他做事每月可能两文,你若跟随我,也是每月两文,且要能挑能抬,看你手无缚鸡之力,还是请回吧。」自称为园园的小女孩道:「回玖凤凰,那老翁实为贱民的祖父,他是苦於我无缘与贵人相见,才出此下策。正所谓『将在谋而不在勇』,贱民虽手无缚鸡之力,亦可为主人分忧。」

小巧玲珑道:「好一个『将在谋而不在勇』,看来你是熟读经书啊。」园园道:「贱民未曾熟读,仅是偶听祖父朗读诗词,一时兴起,记住几篇。」句耳也情不自禁地对园园另眼相看,道:「可否朗读一二,经供我等鉴赏?」

园园道:「然,王曰『呜呼!肆!汝小子封。惟命不於常,汝念哉!无我殄享,明乃服命,高乃听,用康厌民』。王曰『往哉!封,勿替敬,典听朕告,汝乃以殷民世享』。」

小巧玲珑转身问句耳:「童女所读的可是《周书》中的《康诰》?」句耳微微点头。小巧玲珑道:「你可懂得歌舞?」园园道:「据贱民所知,《大武》为武王的乐舞,《韶濩》为汤帝的乐舞,《大夏》为禹帝的乐舞……」小巧玲珑忍不住打断她的话:「既然你识书达礼,为何不嫁入名门,而愿为奴?」园园道:「贱民也曾有此想法——一日,祖父有幸一睹玖凤凰芳容,祖父道:「吾观玖凤凰之相,知其定非凡人,故劝我跟随。」

句耳道:「此话未免有些牵强附会,玖凤凰非凡人,众人皆知,岂是你家祖父凡人所能觉察。」小巧玲珑道:「司徒言之有理,看来你是有有备而来,暂且收下,希望他日你能成为可造之材。」

如果您喜欢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